2022年深秋,重庆这座向来以火辣热情著称的山城,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被迫按下了暂停键,曾经车水马龙的南滨路,人声鼎沸的解放碑,烟雾缭绕的火锅店,突然间陷入了一片沉寂,这是我亲身经历的重庆疫情故事,一个关于困境中人性光辉的真实记录。
我家住在渝中区一栋老居民楼的七层,没有电梯,疫情封控的第二天,楼上邻居李阿姨的老毛病高血压犯了,家里的药却已经吃完,她在楼栋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,不到十分钟,四楼的张医生就回应了:“阿姨别急,我这里有降压药,马上给您送上来。”看着年近六十的张医生爬了七层楼气喘吁吁地送药,李阿姨眼眶湿润了:“太感谢了,这疫情闹得...”
“邻里之间,说这些干啥子嘛。”张医生摆摆手,口罩上方露出弯弯的笑眼。
这样的场景在封控期间的重庆随处可见,疫情无情地拉开了人们的物理距离,却意外地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,我们这栋三十多年的老楼房,住户大多是老年人,平时邻里见面只是点头之交,却在疫情中形成了互助小组,年轻人帮老人团购生活物资,懂手机操作的教老年人使用健康码和线上购物,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着多余的蔬菜水果,附着一张纸条:“需要自取”。
疫情下的重庆,涌现出无数平凡的英雄,我表妹是一名护士,疫情暴发后,她主动请缨前往渝北区方舱医院工作,临走那天,她不敢告诉父母实情,只说医院工作忙需要集中住宿,后来我从她同事那里得知,在方舱医院里,她每天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八小时以上,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痕迹,双手因反复消毒而皲裂,有一次视频通话,我注意到她声音沙哑,她却笑着说:“没事,就是今天教患者做呼吸操话说多了。”
重庆的地形特殊,坡坡坎坎多,许多老旧小区汽车无法直达,这给物资配送带来了巨大挑战,我亲眼见到志愿者组成的“摩托骑兵队”,骑着摩托车在陡峭的坡道上穿梭,将生活物资和药品送到每一个需要的家庭,有一天大雨滂沱,我看到一个年轻志愿者浑身湿透地站在小区门口,却小心翼翼用雨衣包裹着居民的药品,那一刻,我的眼眶湿润了。
疫情中最让我触动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,封控期间不能堂食,但重庆人对火锅的执着无人能敌,我们小区竟然兴起了“阳台火锅”———邻居们约定同一时间在自家阳台上煮火锅,通过视频连线“云聚餐”,红油滚烫,笑声不断,虽然不能共尝一锅,但那份共同的热辣与温情,穿越了物理的隔阂。
我家楼下有家小面馆,老板老陈是地道重庆人,性格耿直火爆,封控期间不能营业,他却没有闲着,每天做上百份重庆小面,免费送给社区志愿者和医护人员。“重庆人离不开小面,我也不能看着抗疫的英雄们饿肚子。”老陈用浓厚的重庆方言说道,“等疫情过去了,大家都来我店里,我请客!”
疫情下的重庆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,社区工作者日夜不休地组织核酸检测,喉咙沙哑仍耐心解答居民问题;老师们一夜之间转型为网络主播,为居家的孩子们输送知识;环卫工人冒着风险保持城市清洁;快递小哥成为城市血脉的输送者......
11月底,重庆迎来了拐点,疫情逐步得到控制,解封那天,阳光洒满山城,人们走出家门,虽然还戴着口罩,但眼中充满了希望,火锅店外排起了长队,街上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,轻轨再次穿行于楼宇之间。
站在南山一棵树观景台,俯瞰整个重庆城,我忽然明白:这场疫情让我们失去了很多,但也得到了很多,它让我们看到了重庆人的坚韧、乐观和团结,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,重庆人就像重庆的地形一样,有坡有坎,但从不畏惧;就像重庆的火锅一样,越熬越醇厚,越熬越有味道。
这座英雄的城市和它的人民,用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疫情故事——一个有关苦难与希望、失去与获得、隔离与连接的故事,这些微光汇聚成星河,照亮了疫情下的黑暗,也必将照亮后疫情时代的每一天。
重庆,不愧是你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朴实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ushbomb.com/cshidaquan/432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朴实网的签约作者"admin"!
希望本篇文章《【重庆疫情故事,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朴实网]内容主要涵盖:
本文概览:“二阳”是免疫力到期了?一个人最多感染8次新冠?权威解答来了1、综上所述,“二阳”并非免疫力到期,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再次感染。一个人最多感染8次新冠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。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,科学佩戴口罩,勤洗手,并关注自身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