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重庆,夜幕下的解放碑灯火依旧,只是少了往日的摩肩接踵,在渝中区一栋不起眼的办公楼里,重庆疫情管控中心的灯却24小时长明,大屏幕上,不断跳动的数字、流动的线条和闪烁的光点,构成了这座城市抗击疫情的“智慧大脑”,默默守护着三千多万市民的健康安全。
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,重庆迅速整合市疾控中心、卫健委、大数据局等多方力量,成立了疫情管控中心,这个中心不同于传统的指挥机构,它既是全市疫情防控的“指挥部”,又是数据汇集的“信息池”,还是政策落地的“执行者”,三年来,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和防控经验积累,这个中心已经发展成为集预警监测、流调溯源、资源调度、风险研判、政策制定于一体的高效平台。
每天清晨6点,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,管控中心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,各区县前一天的核酸检测数据、隔离点情况、医疗资源使用率等信息如潮水般涌来,数据分析组的十余名工作人员迅速进入状态,筛选、整理、比对、分析,在8点前形成一份全市疫情态势报告,为当天的防控决策提供依据。
“我们的工作就像在拼一张巨大的拼图,每个数据都是一个碎片,只有快速精准地拼接起来,才能看清疫情的全貌。”一位在管控中心工作了两年多的数据分析员这样形容她的工作,在她看来,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,每一次数据分析都可能影响成千上万人的生活。
流调溯源是管控中心的核心功能之一,一旦出现阳性病例,中心的流调组会立即启动“三公(工)”协同机制——公安、公卫、工信部门联合行动,通过技术手段与人工排查相结合,在最短时间内锁定密切接触者和风险场所,在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期间,这样的流调常常需要在4小时内完成,对速度的要求近乎苛刻。
“我们是在与病毒赛跑,快一分钟,可能就少一个感染者;快一小时,可能就控制住一片区域。”流调组负责人王医生告诉记者,最忙碌的时候,团队成员连续36小时没有合眼,电话打到耳朵发烫,但没有人抱怨,“因为我们知道,这是守护这座城市必须付出的代价”。
资源调度组则是管控中心的“后勤保障部”,疫情期间,医疗资源、隔离场所、保供物资等的分配都需要精细计算和科学安排,组长老张每天要处理上百个电话和消息,协调解决各种突发问题。“有时候刚安排完一个区的核酸检测物资,另一个区又出现急需,我们就得重新调整分配方案,就像玩一场永远不能结束的俄罗斯方块。”
2022年11月,重庆面临常态化防控以来最严峻的疫情考验,单日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攀升,管控中心迅速启动应急机制,组建专家研判组,每天召开两次疫情分析会,根据病毒传播特点和发展趋势,提出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建议,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专业支持。
那段时间,中心大楼灯火通明,工作人员吃住在单位,有的甚至连续一周没有回家,累了就在椅子上靠一会,醒来继续工作。“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,就是要打赢这场攻坚战。”中心副主任李明回忆道。
除了处理紧急疫情,管控中心还负责制定各类防控指南和工作规范,从核酸检测点的设置标准到封控区物资配送流程,从方舱医院管理规范到康复人员回归社区方案,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章制度,构成了重庆疫情防控的体系支撑。
随着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,重庆疫情管控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断调整优化,中心更加注重精准防控,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;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,推动医防融合,为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储备。
回顾三年抗疫路,重庆疫情管控中心就像山城特有的缆车,在陡峭的疫情悬崖上稳步前行,承载着市民的希望与信任,这里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昼夜不停的电话铃声、键盘敲击声和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,他们是平凡的英雄,用专业和坚守,为这座城市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健康防线。
夜色渐深,管控中心的灯依然亮着,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,守护着山城的安宁与健康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朴实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ushbomb.com/kepujiehuo/421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朴实网的签约作者"admin"!
希望本篇文章《重庆疫情管控中心:重庆疫情管控中心电话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朴实网]内容主要涵盖:
本文概览:清晨六点,天色微明,太原市杏花岭区的核酸检测点已经排起了队,居民们裹紧外套,在寒风中保持着安全距离,安静地等待着新一轮的核酸检测,这是2022年冬季太原疫情防控的普通一幕,也是这座城市与疫情抗争的日常剪影。昨天,太原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