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四点,山城还在沉睡,陈明却已穿戴好防护服,发动了那辆贴有“疫情防控”标识的私家车,这是他作为疫情志愿者的第十个凌晨,也是他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第二四十趟行程。
2022年11月,重庆面临三年来最严峻的疫情考验,城市静默了,但生命不能静默,在医院工作的妻子回家说,有些同事因为交通停摆,步行几小时才能到医院上班,陈明坐不住了。
“我是老重庆,熟悉每一条小巷。”45岁的陈明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,疫情让他的业务暂停,却让他找到了新“业务”——当一名“摆渡人”。
第一天,他在医护人员求助群里发了条信息:“江北、渝北区域,急需用车的医护人员,免费接送。”消息刚发出,手机就响个不停。
“师傅,能送我去医院吗?我走了两个小时了。”电话那头,一个小护士带着哭腔说,那是他接送的第一个人,22岁的儿科护士小李,到达医院时,小李非要给钱,陈明指着车上的“志愿者”标识说:“你要给钱,就是在打我的脸。”
第五天,重庆下起了雨,陈明接送了一位特殊乘客——一位需要每周三次去医院做透析的老人,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,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到他,那天起,他的接送名单上多了几位定期需要就医的危重病人。
“有些人说我傻,自己贴油钱还冒风险。”陈明说着,手机又响了,“但你看,这个点打电话的,肯定是急需帮助的人。”
第八天,发生了让他最难忘的事,凌晨接送一位医生回家时,对方下车后突然向他深深鞠了一躬:“谢谢您,让我们能安心战斗在一线。”那一刻,陈明在空荡的街上泪流满面。
陈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在他的带动下,志愿者群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三百多人,他们中有出租车司机、白领、退休老人,甚至还有大学生,大家自发组织起来,分成医疗接送、物资配送、社区服务等多个小组。
“重庆人就是这样,平时嘻嘻哈哈,关键时刻绝不拉稀摆带。”陈明用地道的重庆话说道。
第十天,陈明收到一份特殊礼物——一包N95口罩和一张卡片,上面画着他车的简笔画,写着:“谢谢您,摆渡人叔叔!”落款是“小病患婷婷”。
疫情中的重庆,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,有每天为志愿者送餐的餐馆老板;有自发组织为独居老人送菜的热心邻居;有每天工作18小时的社区工作者...
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园,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;没有惊天动地,只有点点滴滴的坚持。
疫情终将过去,但这份守望相助的精神会长存,正如一位被接送的医生所说:“重庆是一座站立的城市,不仅因为有山,更因为这里的人互相支撑。”
夜深了,陈明又接到一个新订单,他发动汽车,驶入重庆的夜色中,车前灯照亮空荡的街道,就像这座城市里无数志愿者发出的微光,汇聚成照亮黑夜的星河。
“只要还需要我,我就会一直开下去。”陈明说,这是他作为重庆人的“担当”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朴实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ushbomb.com/kepujiehuo/446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朴实网的签约作者"admin"!
希望本篇文章《重庆疫情感人的故事: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朴实网]内容主要涵盖:
本文概览:清晨六点,天色微明,太原市杏花岭区的核酸检测点已经排起了队,居民们裹紧外套,在寒风中保持着安全距离,安静地等待着新一轮的核酸检测,这是2022年冬季太原疫情防控的普通一幕,也是这座城市与疫情抗争的日常剪影。昨天,太原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