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的郑州,寒风凛冽,街道上却少了往年的喧嚣,2022年的春节,对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而言,是一场不同寻常的考验,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与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佳节相遇,郑州人民用坚韧与团结,书写了一段特殊时期的春节记忆。
疫情下的“静”与“动”
春节前的郑州,本应是车水马龙、人头攒动的景象,往年此时,火车站里挤满了返乡的游子,商场里回荡着贺岁歌曲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,然而今年,疫情给这座城市按下了“慢放键”。
街道上车辆稀疏,商场严格控制人流量,许多单位提前放假,鼓励员工居家办公,这座城市呈现出一种奇特的“静”——不是死寂,而是一种自觉的克制与责任。
另一种“动”却在悄然进行,社区工作人员日夜奔波,组织核酸检测、配送生活物资;志愿者们穿梭于各小区之间,为隔离居民送去温暖;医护人员全副武装,在寒风中坚持采样,这种动与静的对比,构成了疫情下郑州春节的特殊图景。
团圆的新方式
“妈,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,您和爸多注意身体。”这样的电话,在2022年春节前的郑州不断上演,面对疫情,许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,用电话、视频连线代替团聚。
Technology成为了连接亲情的桥梁,除夕夜,无数家庭通过视频通话“云吃年夜饭”,隔着屏幕互相敬酒祝福,年轻人教会长辈使用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,线上红包、短视频拜年成为新时尚,虽然不能面对面相聚,但亲情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。
社区也组织了各种活动,让不能回家的居民感受到温暖,有的社区准备了年夜饭半成品,送到隔离居民家中;有的组织了线上联欢会,让居民展示才艺;志愿者还为独居老人贴春联、送饺子,让这个特殊的春节不失温度。
坚守中的希望
疫情下的春节,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坚守岗位的人们。
医护人员无疑是这个春节最辛苦的群体,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王医生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。“今年本来计划回去看看父母,但疫情来了,我们必须留下。”穿着防护服的她,只能在休息间隙通过视频给家人拜年,她的口罩勒痕,成为了这个春节最美丽的“妆容”。
社区工作者同样日夜奔忙,金水区某社区书记小李,从疫情开始就住在办公室,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。“确保居民过个好年,是我们的责任。”虽然自己不能和家人团聚,但她帮助了许多居民解决了实际困难。
还有保供人员、警察、环卫工人......无数平凡英雄的坚守,让这座城市在疫情中依然有序运转,让居民能够安心过年。
疫情中的年味创新
传统年俗在疫情下也有了新形式。
以往人山人海的庙会转移到了线上,郑州市组织了“云庙会”,通过直播展示剪纸、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网友可以在线购买年货,虽然缺少了现场的热闹,但打破了地域限制,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。
走亲访友变成了线上祝福,人们不再大包小包登门拜年,而是通过短视频、红包等方式传递祝福,这种转变虽然少了些面对面交流的亲切,却也多了一份创新与便捷。
家庭内部的活动也更加丰富,人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,一起做饭、看电视、聊天,重新发现家庭的温暖,许多人都表示,这是多年来第一次真正“休息”的春节。
寒冬终将过去
疫情下的郑州春节,少了些热闹,多了份凝重;少了些随意,多了份责任,人们可能无法像往年那样尽情欢庆,但却在困境中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坚韧与团结。
这个特殊的春节,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团圆的意义,亲情的价值,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,它提醒我们,健康平安才是最好的年礼,相互理解支持才是真正的年味。
寒冬终将过去,春天必定来临,当疫情退去,郑州人民依然会以那份中原大地的豪迈与热情,迎接每一个春暖花开的明天,而这个特殊的春节,将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记忆,见证着郑州人民在困境中的坚守、智慧与温暖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朴实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ushbomb.com/zshizhishi/2648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朴实网的签约作者"admin"!
希望本篇文章《【郑州疫情过年/郑州疫情过年会严重吗】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朴实网]内容主要涵盖:
本文概览:现在合肥疫情怎么样了没有。根据合肥市疫情防控中心发布公告显示: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、长江以北,合肥于2022年4月29日解封的,合肥对现有管控区解除管理,截止到2022年9月28日,依然处于解封状态所以合肥并没有封城。但出入仍需要72小时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