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一对年轻情侣确诊新冠,其行程轨迹公布后,遭遇网络上一片骂声,有人指责他们“到处乱跑”,有人嘲讽其娱乐活动“不正经”,更有人直接人身攻击,疫情第三年,本应是同舟共济之时,为何却出现了如此多的语言暴力与道德审判?
这对情侣的“罪状”无非是去了几家餐馆、逛了商圈、看了电影,过着无数普通年轻人过的日常生活,他们并非故意瞒报行程,也未违反防疫规定,仅仅是不幸感染了病毒,病毒,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,而非不幸感染的个体,每次疫情出现,类似的网络暴力总会如期而至,形成一种奇特的“次生灾害”:比病毒传播更快的,是流言和指责;比疫情更伤人的,是歧视和攻击。
这种现象并非首次,此前,成都确诊女孩因活动轨迹涉及多家酒吧,便被贴上“私生活不检点”的标签,遭遇全网“社死”;上海一位奶茶店服务员确诊,店铺竟被恶意差评淹没,每次出现本土病例,总有人热衷于对确诊者进行道德审判,从流调信息中寻找“瑕疵”,站在自设的道德高地上挥舞大棒。

这种集体狂欢式的指责,暴露了三种深层社会心态,其一,是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,病毒看不见摸不着,人们需要一个具体化的“责怪对象”来宣泄焦虑,将疫情归咎于某个具体个体的“不负责任”,仿佛就能获得一种虚幻的安全感——“只要我不像他们那样,我就不会感染”,其二,是社会中的道德完美主义倾向,一些人习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,以凡人的标准要求自己,通过指责他人获得道德优越感,其三,是网络匿名环境下的责任分散效应,人们躲在屏幕后肆意批评,很少考虑这些言论对当事人造成的巨大心理伤害。
这种指责文化危害极大,它会造成“寒蝉效应”,如果确诊意味着被网暴,那么未来可能有人因害怕被指责而隐瞒行程,不愿配合流调,最终损害的是整体防疫大局,它模糊了真正的焦点,防疫的重点应是病毒传播链,而非个人私生活的道德评判,将注意力放在指责个体上,反而会分散防疫所需的理性与团结,最重要的是,这种网络暴力直接摧毁着当事人的生活,确诊本身已是不幸,康复后还要面对社会的指指点点,这种二次伤害远比想象中严重。

疫情防控需要科学、理性与团结,而非情绪化的指责,我们应该认识到:确诊者不是我们的敌人,而是需要关怀的受害者;流调信息是防疫工具,而非道德审判的依据;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战胜病毒,而非彼此对抗。
面对疫情,我们真正需要的是“同心抗疫”而非“同心骂人”,每一次疫情出现时,我们更应展现人性的温暖与光辉,而非释放网络暴力的戾气,病毒或许暂时不会消失,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冷漠和指责成为另一种“社会病毒”,重庆确诊情侣不该被骂,该被骂的是那些不负责任的网络暴力,和那些自以为是的道德审判者。

在疫情成为常态的今天,我们或许该学会如何与病毒共存,而不该学会与指责共存,病毒的威胁可能持续,但人性的善良与理性,终将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最根本力量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朴实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ushbomb.com/zzzl/1726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朴实网的签约作者"admin"!
希望本篇文章《重庆确诊情侣被骂(重庆 情侣 确诊)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朴实网]内容主要涵盖:
本文概览:我现在清远打工,以完工想回辽宁省沈阳市用隔离吗?低风险地区,不需要隔离,仅仅需要核酸检测证明啦!但是如果是中高风险或者当地没有发布疫情解除的相关公告的话,去外地还是要被集中隔离或者居家隔离的。应该不用隔离。现在整个湖北全部都清零了。清远对...